新民晚报7月1日讯:近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助力国家发展战略研究》开题报告会在首都体育学院举行,前国际象棋世界棋后谢军将以首席专家的身份领衔参与这一课题的研究。
独家专访谢军,听她娓娓道来自己的前半生。从中国第一位国际象棋棋后到如今主导国家级课题研究的首席专家,从赛场到高校,从国象到冬奥,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转变背后,是谢军另一段精彩人生的描摹。 从棋后到博士后 谢军是中国国际象棋史上的一座丰碑。
上世纪90年代初,她战胜了著名棋手玛雅·奇布尔达尼泽,成为国际象棋第七位棋后。此后,她三次加冕世界个人冠军,在中国队三次获得世界团体冠军中担纲主力,并在我国国际象棋项目新老交替的关键时刻以“妈妈棋手”的身份再披战袍,帮助国家队战胜对手。与此同时,谢军还先后完成了外国文学本科、体育学硕士、心理学博士和教育学博士后的研究。
从棋后到博士后,谢军在北师大度过了16个年头。
大学生谢军和国象选手谢军,这两个头衔,几乎同时降临在谢军的人生之中。谢军回忆,自己是拿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去参加第一场世界大赛的——那是1991年,也就是在那年的10月30日,谢军21岁生日前夕,她战胜了玛雅·奇布尔达尼泽,成为历史上第七位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史册上从此有了中国人的名字。
作为一名一线运动员,谢军同时把下棋、读书两件事坚持做下来并不容易。在北师大,她必须同普通学生一样,通过各种检验和考核。但她坦言,“正是在北师大的这段岁月,让我从骨子里多了一份坚韧与平和。” 一草一木、一桌一椅,北师大的一切对于谢军来说,都熟稔得好像刻进了骨子。
“就像我们那个时代的一个广告语:熬啊熬,熬成了阿香婆——我就是北师大学生里的阿香婆。”也正是那些年的耳濡目染,让谢军深深迷恋上高校里那种纯净浓郁的学术氛围,“从赛场到校园,这一个转型对我来说,只是水到渠成。”
从棋后到副校长 今年是谢军担任首都体育学院副校长的第十年。职业转型,每一步,谢军都犹如在棋盘上落子——稳定而果敢。“很多人都好奇,你怎么干那个去了……竞技体育是阶段性的,结束了就是结束了。我非常怀念棋手生涯,但如今的我,也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此次《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助力国家发展战略研究》的课题研究,其实从大半年前就已开始,全心投入、亲力亲为,谢军坦言,承担此次任务是对高校科研实力的肯定,也是为北京冬奥贡献力量。
直至今日,她依然能快速准确地报出第一版申报书的字数:95348个字。在获得肯定结果的那刻,她红了眼眶。
将当年的运动员生涯比作“修炼”,谢军坦言,棋手生涯对自己逻辑思维习惯、团队合作都有帮助。竞技体育的经验告诉谢军,无论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达到什么样的冠军水准,优势都是暂时的,唯有认真做好当下每件事,才能活出最好的人生。
“从竞技体育出来,任何挫折、压力都很正常。”她说,曾经的运动员生涯,让自己越来越平和、坚韧、镇定,遇到困难不妥协、不低头、不怕输。
转身,却从未离开。即使如今从事体育教育管理工作,黑白64格早已成为谢军嵌入骨子里的一份情怀。如果时间允许,她也会参与一些棋类项目的推广活动。谢军说:“持续关注国际象棋的发展,只要是我能做的事情,对项目发展有益的事情,我一定会去做。”
(记者 厉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