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一线队国内球员年薪不得超过税前500万元,平均年薪不得超过税前300万元,外援年薪不超过税前300万欧元。中超俱乐部年度支出不得超过6亿人民币……”
14日举行的中国足协职业联赛专项治理工作会议上,备受外界关注的各项新政终于靴子落地。
从去年国内球员税前1000万顶薪,再到今年税前500万顶薪。足协新政之下,连续“刹车”的中国足球,这回算是彻底驶出了金元之路。
当然,由于新出台的限薪政策针对的是新签合同,所以小部分千万级旧合同在近几年还会存在。但既然从猛踩油门的金元之路上驶出,就意味着没有回头路,今后精打细算的“苦日子”必然是主流。
在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中国足球发展的必然之路。
近几年的金元足球,确实让国内联赛呈现“欣欣向荣”的画面,但繁荣背后,夹杂不少华而不实的非理性投入。快到一些老牌俱乐部、平民球队已经跟不上节奏,在畸形的优胜劣汰中,走向深渊。
相比去年推出的国内球员税前顶薪1000万、国脚税前顶薪1200万的政策,今年的中国足协推出的限薪幅度无疑更大,用“壮士断腕”来形容并不为过。
按照今年年初多达16家足球俱乐部退出的态势看,确实到了不得不勇敢迈出这一步的节点,如果再不大幅度遏制金元泡沫,恐怕还会有一大批球队濒临崩溃的边缘。
归根到底,高度职业化的足球不光是一门竞技运动,同样具备商业化属性,在超高的投资成本下,国内俱乐部本身的营收能力却非常有限,这显然是不健康的现象。
根据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今年4月份公布的2019赛季财报,俱乐部年度成本费用高达28.92亿元人民币,总收入9.48亿元,亏损19.4亿元人民币。
成本如此之高,一大部分原因在于外援和国内球员的薪资。在此前的一项统计中,国内中超球队2016年的人工成本占总支出的67%。
中国足协更是在今天的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中超俱乐部2019赛季平均薪金支出11.779亿人民币。其中国内球员平均收入553.5669万元人民币,外援平均收入5847万人民币,国内球员总收入22.5698亿元人民币,外援总收入37.4209亿元人民币。
而据此前一项来自国外权威机构的统计,2019年中超球员人均年薪120.7万美元,在足坛范围内仅次于欧洲五大联赛。但高待遇之下,无论是球员水平还是本身的商业价值,较之欧洲五大联赛球员的差距显而易见。
这次足协推出的降薪政策,一大目标就是降低各俱乐部的人工成本。
新规中除了规定外援税前顶薪300万欧元、国内球员税前顶薪500万人民币外,还要求各家俱乐部一线队国内球员平均薪酬为300万人民币。
也就说,如果按照一线队有25名国内球员计算,各俱乐部国内球员的人工成本最高为7500万元人民币,加上1000万欧元左右的外援人工成本,人工成本最多在1.5亿人民币左右。
再扣除掉奖金支出,各俱乐部距离单赛季6亿元的“支出帽”,还有3到4亿元的空余,各俱乐部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将这些资金用于青训和女足等方面。相比以往的支出构成,这无疑健康合理很多。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在各俱乐部支出大幅下降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大量高水平外援的流失。
如保利尼奥、奥斯卡、塔利斯卡这样级别的超级外援,显然不太可能接受税前300万欧元的薪资待遇。随着他们陆续离开,中超又将回归到实用型外援为主的时代,也不可避免会出现观赏性降低、吸引力不足的情况。
但联赛回归理性,终究是中国足球早晚要面临的局面,如果这种不健康的经营方式延续下去,那么届时的影响很有可能远大于如今的阵痛。
其实现阶段中超表现亮眼的实用型外援并不少,比如重庆当代的卡尔德克、武汉卓尔的埃弗拉、石家庄永昌外援马修斯、大连人本赛季两位瑞典新援拉尔森和丹尼尔森,包括如今已经成为归化国脚的“小摩托”费南多,都深受当地球迷喜爱,对于比赛的投入度和对中国的融入程度,要远超一些大牌外援。
当然,联赛的基础终究还是中国球员,如果有朝一日稀缺位置上的国产球员不再千金难求,不再需要夸张的竞价来豪购,职业联赛也就自然没了“泡沫”,不需要一年又一年的类似新政去调控。当国产球员能够撑起联赛的门面,保障联赛观赏性,也不至于如此依赖超级外援。
希望节流之后,能有更多的资金实实在在投入到青训之中,那些踢球的孩子和辛勤耕耘的基层教练才是中国足球的希望和未来。(作者 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