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马德兴德兴社
中超联赛第二阶段即将重启,有消息称,尽管目前受到疫情的影响,对外交流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影响,但有关方面仍计划邀请外籍裁判执法中超联赛第二阶段比赛。
选择邀请外籍裁判执法,无非是因为第一阶段中超联赛期间出现了太多裁判方面的争议。而且不只是中超联赛,像目前正在进行的女超联赛、中甲联赛等,也都出现了严重的裁判争议判罚。尽管男足方面今年并未开出罚单,但女超联赛方面却因为争议判罚而引发了严重的群殴事件。
中国的足球裁判究竟怎么了?相信这是所有关心中国足球的人都希望能够搞清楚的一个问题。
(最右)出席2017年中国金球奖颁奖典礼
围绕着裁判方面的争议,当然不是今年的各级联赛中才出现的,而是这么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某种程度上,中国足坛本世纪初的首次“扫黑”就是由裁判而起,而2009年那一次影响更为深远的反赌扫黑,也首先是由争议判罚所引发的。因此,裁判问题始终是外界关注的足坛焦点。
当然,经过2009年那一次“反赌扫黑”之后,相信现在的“官哨”“黑哨”等情况已大幅度减少,更多地,恐怕还是由于裁判员自身业务能力、业务水平不够而引发的。比较能够说明问题的一点:自从中国裁判在2002年世界杯赛场上首次亮相之后,之后的几届世界杯赛上,都没有再见到中国裁判的身影。
虽然助理裁判穆宇欣曾有机会跟随马来西亚主裁判入选过大名单,但因为马来西亚主裁判仅仅是作为替补,因而穆宇欣也就没有了机会。直至2018年底,亚足联在向国际足联推荐的执法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赛的裁判名单中,来自中国的马宁和傅明被列入其中,并将在2019年~2022年期间,作为亚足联重点培养的裁判进行准备。如果准备得好,就有机会进入到执法2022年世界杯的最终名单之中。
裁判马宁
从2002年到2022年,中国裁判整整花了20年才有可能重新现身世界杯。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更何况马宁和傅明还未必就能够最终入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足球裁判的整体水平不高。因此,现在国内赛场上出现各种争议判罚,恐怕也就很正常,在今年的中超联赛、中甲联赛甚至女足联赛中表现得就更为充分和明显。
裁判傅明
那么,为什么裁判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不高?首先恐怕就应该是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名优秀裁判员的培养其实是相当困难的,这与优秀的足球运动员成才其实是一个道理。过去这么多年来,由于我们在裁判员培养体系、培养机制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与我们的优秀球员出不来也是同样原因。所以,当我们联赛的发展需要有更高水平的裁判来支撑时,大家突然会发现:我们原来这么缺少高水平的裁判啊!这与中国足球当下“青黄不接”完全是一个情况。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整个中国足球的环境、机制造成现在这样的局面。
所有人都想着用人而不是首先想着培养人,优秀的裁判何以而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最近10年来,中国裁判执法亚洲洲际大赛决赛的第一人是谁?王迪!在2016年于印度进行的亚洲U16少年锦标赛上,王迪主裁了最后的冠亚军决赛,而且赛后亚足联的内部评价也不错。要知道,王迪是参加了亚足联组织的裁判培养班后逐渐成长为一名国际裁判的。在亚洲洲际国字号大赛中吹决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业务能力、业务水平不过关,根本就轮不上,否则为什么王迪会成为过去这么多年来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执法冠亚军决赛的主裁判?而且,主裁了像亚少赛这样的决赛后,未来的上升空间也就不难想象了。
但是,看看现在的王迪,甚至连国际级裁判都不是。国际级裁判是由中国足协提出申报的,一名被亚足联裁委会所看好的裁判,在中国国内居然连申报国际裁判的资格都没有,恐怕就不能简单地从业务能力、业务水平上寻找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恐怕也就不用多说了。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足协每年都有申报至少七名国际级裁判的名额。成为国际裁判至少英语要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但是,中国的国际裁判有的甚至连一句英语都不会说,个别的甚至在担任国际裁判期间连一次国际比赛都未能执法过。为什么?就是连起码的英语交流都无法完成。那么,这样的裁判又何以成为国际级裁判?
类似这样的“怪事”“怪现象”其实还可以列出一大堆。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国际级裁判的标准恐怕首先就不是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作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如果不是将业务能力、业务水平放在第一位,那么,实战过程(执法联赛)中出现错判、漏判、误判等一系列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当中国足协作为足球业务、足球专业的最高管理部门开始真正强调业务、注重专业时,情况或许会向着好的情况发展。否则的话,中国的裁判问题恐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或许有人会提出,中国本土裁判不行的话,可以聘请外籍裁判。这本身就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就好比现在的中国男足国家队遭遇青黄不接的问题,一堆人“带节奏”地大谈“归化”,甚至认为是越多越好,其中的逻辑是一样的。当中超赛场到处都是“洋面孔”执法时,中国的本土裁判何以有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这是一个需要平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