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4日,注定是载入中国足球史册的一天。
这一天,足协在上海召开“2020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专项治理工作会议”,近期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限薪令”和“中性名政策”再次成为中国足坛关注的焦点。
会议发布的2021-2023赛季中超俱乐部财务指标中,限薪令的落实与此前的讨论没有太大改变,主要集中在四条——
1、本土球员顶薪500万元,一线队本土球员平均薪酬不超300万元;
2、外援顶薪不超300万欧,外援总额不超1000万欧;
3、入籍球员,俱乐部可选择外援薪酬标准或本土球员薪酬标准;
4、俱乐部单个财政年度总支出不超过6亿元。
不止是中超,中甲和中乙也受到了“工资帽”的束缚,除此之外,足协还规定了中超俱乐部在联赛、亚冠和足协杯的奖金限制,对机动奖金也设立了封顶金额。
为了杜绝俱乐部用阴阳合同打擦边球,足协规章中写下一条无比严厉的处罚规定:如俱乐部采取弄虚作假、故意隐瞒等方式与球员签订“阴阳合同”或违规发放薪酬,一经查出,即剥夺该俱乐部当赛季比赛成绩并在下一年度降级至低一级别联赛;对涉事球员处以禁赛 24 个月的处罚。
史上最强限薪令,配合史上最严“防作弊”处罚条款一同实施,将直接对中国足球带来地震级的影响。
有几点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中超大牌内援转会的交易将减少,会有更多本土球员选择留洋,而保利尼奥在内的巨星外援集体逃离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由于俱乐部总支出受限,外籍名帅不会再是香饽饽,青训支出也可能被削减。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中超球队过去十年靠资本打造的竞争力会不复存在,短期内难有球队企及广州恒大在亚冠取得的成就。
另一条引发较大争议的政策,当属俱乐部队名中性化。
在此之前,对于“老字号”俱乐部是否会保留原名称,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现在足协给出了答案——恒大和上港没有商量余地,国安、鲁能、建业、泰达、亚泰、绿城、毅腾等俱乐部的名称或许都将成为历史。
足协还在通知中特别强调:各俱乐部不晚于2021年2月28日在中国足协完成2021赛季的注册手续。自2021年赛季起,对于俱乐部名称不符合要求的俱乐部,中国足协将不给予办理注册手续。
针对足协颁布的新政策,足协主席陈戊源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一些重要的语句摘录如下——
“各级国家队已经15-20年没进入世界大赛,中国各级投入是日本J联赛3倍,是韩国K联赛10倍,我们中国俱乐部一线球员工资是日本J联赛的5.8倍,是韩国的11.6倍,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我们难道还不觉醒?我们难道良心已死吗?我们难道还要继续生存在这样的足球环境中吗?”
“我看到少数人,所谓的自媒体,对我们两项专项治理发出不同声音,认为限流限薪中国足球不应该管理,还认为这样的限薪将导致联赛失去观赏性,我希望发这样声音的同志们,如果你是投资人,你会这样做吗?如果你是真正的投资人,你会觉得这是正确的做法吗?今年我和俱乐部投资人开会,表明中国足协将加大限薪,参会都全力支持中国足协限薪。”
“俱乐部名称非企业化,和广大球迷追求长期稳定健康目标是一致的。我觉得天山雪豹就很好,有新疆文化。当然,这有个过程,希望媒体和球迷理解。不要总是FC,我相信我们足球是有文化的。”
陈主席热血沸腾的讲话道理不假,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当年将中国足球捧向金元化的,与如今彻底推翻足球资本论的,大部分是同一拨人。这样对比颇有讽刺的意味,足球从来都是一项无比科学的运动,未必只有黑白两面,拔苗助长和拦腰斩断,都是值得商榷的事情。
(中超、中甲、中乙全体俱乐部支持财务约定指标的联合声明)
同样的极端性还体现在中性名政策上,当国安、申花、鲁能、泰达这些存在二十年以上的名字深入一个城市的文化灵魂,它本身就被时光赋予了底蕴与内涵,科学的发展需要辩证的精神,而不是一刀切的强权主义。
与中超、中甲、中乙俱乐部集体接受财务指标政策不同,在中性名政策被公布的第一时间,上海申花蓝魔球迷俱乐部、河南建业红魔球迷俱乐部、北京御林军球迷会、浙江绿色旗帜、津门虎翼这五家球迷会发布联合声明《抛弃传统,等于割断精神命脉!》,表达了“我们以我们的名字为荣,反对足协中性名政策一刀切”的态度。
发展需要时间,底蕴的沉淀更是如此。金元足球非一日建成,返璞归真又岂是朝夕之事?足协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一些声音应该被听到。若这次真的下定决心大刀阔斧变革,但愿不会成为又一个朝令夕改的笑柄。
2020年,中国足球开始讲良心。但这份“良心”,能够留住初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