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后一天,河南建业宣布更名洛阳龙门,此举引发大规模讨论,德转管理员asaikana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asaikana在微博写道:
河南建业改名洛阳龙门,集中反映了此次中性化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1)河南建业是在1994年下半段接手专业体制的河南足球队的,当时这支河南队被河南省内名牌郑州搪瓷总厂赞助冠名为海燕队,自建业集团接手改组为职业俱乐部后,一直至今,26年间从未更换过主投资人和俱乐部名称,是目前中国足坛唯一一个从1994职业化元年开始,就从未更换过名称的职业俱乐部。所谓历史越悠久,文化积淀就越深厚,名称的价值就越突出。因此,事实上假如没有中性化的强制要求,要想在现阶段买下建业集团的股份或俱乐部冠名,会非常非常困难。但是,无差别的中性化强制要求,使得建业必须抛弃现有名称,这实际让建业这个名称的原有价值成为了0,俱乐部更容易做出改变股权、借机寻求新的投资的决定。
(2)中性化政策的要求是俱乐部不得含有投资人的企业字号、品牌等,但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即最前面的地名也可以成为“冠名”的一部分,即依靠更改地名,寻求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以吸引地方国资对俱乐部投资的帮助。很显然,在河南建业的“官方解释”中,明确说明洛阳市政府在与郑州等其他地方的竞争中胜出,成为了俱乐部新的“冠名”。而这个“冠名”,为俱乐部带来了新的投资,而又没有违反中性化的政策。
(3)中性化政策并没有禁止俱乐部更改地名,俱乐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更改自己的企业注册地,只要不迁出自己所注册的足协即可。也就是说,在省级足协注册的俱乐部,依然可以迁往省内其他城市(预计迁往沧州的石家庄永昌也是如此),这个漏洞使得《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的“引导一批优秀俱乐部相对稳定在足球基础好、足球发展代表性和示范性强的城市,避免俱乐部随投资者变更而在城市间频繁迁转、缺乏稳定依托的现象,积极培育稳定的球迷群体和城市足球文化”这一条成为了空谈。
(4)一刀切的中性化政策饱受争议,未对现有的健康的足球文化形成保护,而是采取了较为暴力的、彻底推翻重建的“硬重启”方式,不少俱乐部实际采取了软对抗的方式来应对。建业集团前期一直在对保留名称进行争取,但最终还是要为企业和资本妥协,因为俱乐部确实也是一个企业,必须选择一条有利于俱乐部发展的道路。于是最终导致了“大家要重视文化”但又同时“消灭文化”的畸形结果。这像极了最近几年中国各地流行的“一刀切”式的店招店牌整治(配图1),要求商业门面店招一律统一风格、统一大小、统一颜色,最终导致的是商家品牌文化的丢失,广受争议,再难现南京路(配图2)那样特色明显、各具风格的店招了。
政策已经执行,想要修正几乎很难,只能希望,“河南建业”这个中国足球现存最老的老字号的死去,能给政策制定者一个警醒:所有政策的制定,都要从政策本身的根本目的出发,从俱乐部运营的实际出发,从足球改革步步为营久久为功的基本要求出发,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把握客观真实性,在认识规律、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工作。